日记大全

民间故事有哪些,姑山的传说

发布时间:2020-10-30 15:01:53阅读:

1、《三尺桥》

 

无锡县有个贪官胡知县,平常搜刮民脂民膏极尽能事。

 

一日听说钦差大人要来,胡知县吓得脸色发白。师爷说没联系,只需有钱,皇帝来也没有联系。

 

话虽如此,还是得搞点政绩搪塞。师爷又献计说造桥吧,造一座桥的功劳大过造十座庙。

民间故事有哪些

可是时刻实在来不及,就在一条小溪上马马虎虎造了三座小石桥。

 

钦差大臣来了之后,胡知县请他看了三天大戏,吸了三天大烟,又送了三箱子珍宝。

 

钦差大臣回去后上奏皇帝胡知县造了三座大石桥,皇帝听了龙颜大悦。

 

胡知县升官去了,留下小溪上那三座只需三尺长的小桥,村里的白叟常搀着孙儿倾诉这荒唐的故事。

 

2、《姑山的传说》

 

滕县的北部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姑山,一座叫夫山。两山东西相对,象是一对情人在倾诉着什么。本来它们倾诉的是这样一个动听的故事:

 

唐朝末年,这姑山脚下住着一位双眼都瞎了的老嬷嬷和她的独生女英姑。英姑水灵灵的眼,细细的腰,朱唇银齿,乌眉青丝。英姑不只长得比西施还俊,而且心地善良,山里山外,都夸英姑的心眼好,都赞英姑的容貌俊。多少小伙子整天围着英姑转。英姑白天上山挖莱打材,晚上灯下纺线织布,娘俩相依为命。英姑都十八了,还没找上婆家。不是英姑心高,一来老娘年纪大了,又两眼双瞎,得人照顾;二来英姑早就相中了一个人,这便是住在山上的憨夫。憨夫也是一个身强力壮、心地善良的小伙子。每天早晨,一个上山挖莱打柴,一个下山帮耕犁田。一来二去,两人情投意合,就定下了终身。瞎眼的娘也很愿意,就预备在这年“七夕”给他俩成亲。

 

天有不测风云。一天,英姑正在溪边洗衣服,可巧被来此游山玩水的县官撞见了。这位“父母官”已五十多岁了,家里现有两妻三妾,但他仍在外面寻欢作乐,是有名的恶棍、色鬼,这回见英姑绮年玉貌,就要抢娶英姑,英姑宁死不从,县官又恼又羞,就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里,派人抢走了英姑,又杀死了老嬷嬷。英姑那个哭呀、那个闹呀,死也不屈服。她心里想着他的憨夫,哭着她的老娘,光想找机会逃出这虎口。后来,在打更白叟的协助下,逃出了衙门。县官可气极了,带人追到姑山。英姑看看就要被追上,就纵身跳下山涧。憨夫得了信,来到英姑跳崖的地方,哭了一天一夜,上了两边的山头,也从山顶跳下了悬崖。

 

英姑和憨夫死了,山脚下的乡亲们心里都很伤心,就在这两山的中间为他俩修了一座庙。从那就把英姑逃崖的山叫“姑山”,憨夫跳崖的山叫“夫山”。

 

3、《尤伯的眼泪》

 

很早以前,龙山脚下住着十几户人家。有一家姓尤的白叟叫尤伯,他特别喜欢下棋。他有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儿子叫尤云,还没有成家。一家人勤勤恳恳,日子过得还算不错。

 

这一年的夏天,尤伯到山上修理树木。因天气炎热、干了不大一会,就浑身大汗,又渴又累又饿,就想到西南面那棵大槐树歇会儿。到了树下,看见两位青丝老头在那里下棋,周围放着一把茶壶和两只菜碗,便走向前去看了起来。

 

因他在家也经常和别人下棋,棋路很熟,不由地和两位白叟扳话起来,有时还指点拨点。两位青丝白叟对他也挺热心,还让尤伯喝了一碗茶。尤伯碗茶下肚,只觉得一股清香从肚子里往上升,什么热了,累了,饿了,浑身那个轻松自在劲就别提啦。纷歧会儿,就叭在两个老头下棋的石台前,模模糊糊地感觉到,山边的云儿忽儿黑忽儿白,忽儿浓,忽儿谈;山下地里,忽儿黄,忽儿绿。等他一觉,两位老头棋还没下完。越看越有些溪跷,最后棋也看不懂了。一想明日儿子尤云要到济宁府去,便和两个白叟打了个招待,匆匆忙忙下山去了。

 

尤伯刚走到山脚下,便觉的路越走越不对劲,和原先的纷歧个样子。地里人他一个也不知道,也没一个人知道他。依据自己的形象,找到自己的村子,可村子比昨日大多了,人比昨日多多了。满村子找自己的家,从南头找到北头,从西头找到东头,也没找到。这时,一位发须雪白的老头走了过来,他忙向白叟打了个招待,问了老汉的名字、年龄,为什么在这儿住。那老汉告知他:他姓尤,祖祖辈辈地住在这个庄上,今日已九十三岁了。尤伯又问老汉:尤云到什么地方去了?那老汉告知他:尤云是他的老爷的老爷。老汉吃惊的反问尤伯:“您怎样知道我家老爷?”尤伯也没有答复,就上山去了。他要找两位下棋的白叟问一下,这到底是怎样回事。

 

尤伯到了山上,找遍了整个山,也没有找到那两个下棋的白叟和那棵参大的大槐树,他越想越觉得哀痛:妻子没有了,儿子也不在了,人世的人,没有他一个近人,也没有他一个知道的人,身不由己地趴在原先下棋的地方大哭起来。他从天亮哭到天明,又从天明哭到天亮,不知哭了多少天。落下的眼泪,把脚下的山石穿,构成了一个山洞。尤伯哭累了,就昏睡曩昔,在他昏睡傍边,就听着一个白叟拍着他的肩膀,说:“徒儿,别哭了。你的泪要不流到东海边去,这儿早成汪洋大海了。你看棋的时候,云黑是雨,云白是雪,云浓是风。地里黄和绿,那是一年四季的变化。这是你的刀,下山去,为人世做点功德吧!”他猛地醒来,什么也没有。四周一望,发现了他的那把刀,刀虽是原先的,可闪着金光,锋利无比。

 

尤伯按着那个白叟的叮咛,便下山了。他在龙山住过多年,做了不少除霸安良的功德,后来玉帝把他召回了天廷。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把泪水滴成的山洞叫“老尤洞”。

 

4、《鲤鱼跃龙门的故事》

 

东海中一大群金背鲤鱼白肚鲤鱼,灰眼鲤鱼,听说禹王要选择能跃上龙门的风流毓秀之才管护龙门,便成群结队,沿黄河逆流而上。

 

还没望见龙门的影子,那一条条灰服鲤鱼便被黄河中的泥沙打得晕头转向,就拐过头来,顺流而下,不费吹灰之力又游回黄海。不幸,正碰上张着大口的鱼鳖海怪,便呜呼哀哉了。

 

但金背鲤鱼和白肚鲤鱼,摆成一字儿长蛇阵,轮番打前锋,迎风击浪,日夜兼程,终于游到了龙门脚下。它们把头伸出水面,仰视龙门神采:只见那神奇的龙门两旁,各有一根合抱粗的汉白玉柱。玉柱上雕着活灵活现的石龙。龙身缠着玉柱,回旋扭转而上,直到百丈柱顶。龙门中水浪滔天,银亮的水珠飞溅到龙头之上,—恰成“二龙戏珠”的奇异彩图。布景是蓝天白云,衬托着龙门两侧的石刻对联:“长长长长长长长,朝朝朝朝朝朝朝”。这景色胜过那蓬莱仙境。

 

鲤鱼们看罢美景,就向禹王报名应试。禹王一见大喜,说:“鱼龙本是同种生,跃上龙门便成龙。”

 

鲤鱼们一听,当即鼓鳃摇尾,使尽平生力量向上跃去,没想到刚跳出水面一丈多高,就跌了下来,摔在水面上,老痛老痛的。但它们并不灰心丧气,而是日夜苦炼摔尾跳跃之功。就这样直练了七七四十九天,一下能跃七七四十九丈高。但要跃上那百丈龙门,还差得很远。

 

大禹见鲤鱼们肯苦练过硬功夫,就点化它们说:“好大一群鱼!”有条金背鲤鱼听了禹:王的话大有所悟,对群鱼说:“禹王说:‘好大一群鱼’,不是启发我们要群策群力跃上龙门吗?”群鱼齐呼:“多谢禹王!”

 

鲤鱼们高兴得摇头摆尾,一条条瞪眼、鼓鳃,用尾猛击水面,只听“膘膘”的击水声接连不断。一跃七七四十九丈高,在半空中一条为一条垫身,喘口气儿,又是一跃七七四十九丈高。只差两丈了,禹王用手扇过一阵清风,风促鱼跃,众鱼一条接一条地跃上了它们日夜神往的龙门。

 

却说有条为众鱼唤气垫身的金背鲤鱼,跟看同伴们都跃上了龙门,只要自己还留在龙门脚下。它深思道:我何不借水力跃上龙门。恰巧黄河水正冲在龙门河心的巨石上,浪花一溅几十丈高,这金背鲤鱼猛地窜出水面,跃上浪峰,又用尾猛击浪尖,鱼身一跃而起,没想到竟跃到蓝天白云之间。一忽儿又轻飘飘地落在龙门之上,好像天龙下凡。大禹一见,赞叹不已,随即在这条金背鲤鱼头上点了红,一霎时,鱼龙变化。金背鲤鱼变成一条吉祥之物一黄金龙。大禹命黄金龙带领众鲤鱼管护龙门。怪道白叟传说,曩昔在黄河上捞鱼的人假如捞到头顶有红的鲤鱼,就当即放回黄河中。学校招生出榜,名字上点红作法就来源于此。

 

韩城自古读书人多,便“把童生进仕”,喻为“鱼跃龙门”。韩城城里还设立过“龙门书院”。文庙大门照壁上有砖雕的“鱼跃龙门图”。

 

5、《鲁班智扶斜浮屠》

 

相传,鲁班是我国古代最聪明、最精干的工匠。他原名公输般,因为是春秋末期的鲁国人,鲁班就成了后人对他的称谓。

 

一次,他来到吴国姑苏城,人世天堂,公然名不虚传。古城楼塔,次序排列,茶馆酒肆,热闹非凡。鲁班游兴倍增,揣摸着姑苏建筑的特点,迷乐其间。遽然一阵喧闹的吵闹声传来。鲁班循声望去,只见前面一块绿草如茵的空场上,高高耸立着一座新建的浮屠。塔前围着一群人,吵吵嚷嚷,不知干什么。他渐渐走曩昔,拨开围观者,看见一个身穿绸缎、头戴高冠、腰系香袋的白叟正在发怒,青筋暴绽,瞠目竖眉,大有气冲斗牛之势。白叟对面蹲着的一个中年人,双手抱头,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鲁班好生古怪,一询问才知道事情的究竟。

 

那位白叟是当地有名的富翁,为积善行德,预备建筑一座浮屠,流传千古。

 

这项工程由那位工匠接受。运木起造,精心筹划,经过近三年的辛苦劳作,浮屠终于建成。可是不知怎样搞的,浮屠虽然建成,可不管横着看,还是竖着看,总是歪斜的。经过丈量,浮屠的确歪斜近十度。人们对此摇头相视,点拨谈论。富翁以为造塔反招非议,很是气愤,也有损他的功德圆满,因而,亲自找工匠算帐:要么推倒重建,要么把浮屠扶正,不然,要送官府严办。

 

这可难住了工匠,假如要推倒重建,自己便是卖儿卖女,倾家荡产也无法接受经济压力;假如把塔扶正,这也办不到,因为浮屠虽然是木质的,可依然有约百万斤,只能望塔兴叹!

 

鲁班绕着浮屠细心瞧了瞧,又看了看一筹莫展的工匠,走曩昔安慰道:“你不要着急,只需你给我找点木材来,我一个人用不着一个月就可以把它扶正!”

 

工匠一听,半信半疑,可也没有别的方法。所以他扛来木材,带着一丝希望等待着。而鲁班呢,他也不让人干预帮忙,将扛来的木材砍成许多斜面小木楔,一块一块地从塔顶歪斜的一面往里敲,使歪斜的一方渐渐抬高。这样乒乒乓乓,起早摸黑干了一个月,浮屠公然直立起来了。

 

工匠感谢地问鲁班:“恩公,你这样补救为啥能使浮屠直立?”

 

鲁班答道:“因为斜塔是木质的,属穿斗结构,各部件之间的拉扯比较健壮,能构成一个有机全体,所以可以用打木楔的方法加以扶正。而木楔又是斜面的,既比较简单往里打,具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打进去后又可抬高塔的歪斜面的高度,使塔不再歪斜。”

 

6、《碣滩茗茶的传说》

 

在湖南沅陵北溶乡有一座大山名碣滩山,碣滩山坐落县城东北五十公里处的沅水江岸,这儿峰峦挺秀,林木苍翠,重云积雾,湍急的沅水在滩头激起层层浪花,被江风雾化后飘然缭绕,使碣滩山终年笼罩在云雾之中。高山云雾出好茶,举世闻名的碣滩茶便出产于此。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在北溶的沅水江岸住着父女俩,老爹六十有八,身板硬朗。女儿年方十八,容貌俊俏。因这女娃是老爹五十岁那年在河滩边捡来的,人们都管这女娃叫“捡妹”。

 

老爹一辈子在沅水河边码头摆渡为生,因家中无茶,口渴时只能将米炒焦,然后用开水将“糊米茶”冲之而喝。懂事的捡妹常想“要是有杯香茶能帮帮阿爹解渴,那该多好啊!”

 

一天夜里,捡妹睡梦中影影绰绰来到江岸山坡,爬上山顶后,发现山上有一块坪,坪里长着一些似竹非竹、似草非草的茶树。在绿蓬丛中,有几个穿红着绿的姑娘说说笑笑,络绎般的采摘着茶叶。捡妹正欲上前施礼,问个打量,只见一团云烟飘过,姑娘们便无影无踪了,茶树上留挂着一把银色的茶壶……

 

梦醒后,捡妹惊奇地发现,枕边竟然搁着那把银色的茶壶。第二天清晨,捡妹疑疑问惑,提着篮子,背着背篓,猎奇地沿着梦中意境,从江岸上山,去寻觅昨夜那些姑娘。她踏荆踩棘爬上山坡,不见姑娘们踪影。正愁无路可寻,忽然,从刺蓬里窜出一只白兔,捡妹便追着白兔跑。跑着跑着,眨眼间,白兔钻进了一个岩洞,她也跟着进去,出了山洞,她一会儿懵了,白兔不见了,只需云雾在眼前飘荡。再弯腰细看,发现自己已到了梦中的坪里,一蓬蓬青翠欲滴的小茶树,畅着嫩尖,伸着细叶,仿佛在向她致意,她乐不可支地一朵一朵摘了起来……

 

篮子和背篓都装满了,捡妹欢笑的唱着山歌回了家,经过炒焙,茶叶制好了,捡妹泡了一杯茶端给阿爹,登时满屋飘香,阿爹品一口,拍手叫绝,连连称好。捡妹不断的从山上采摘茶叶,供阿爹和乡亲们喝。乡亲们及过往客人们喝到捡妹泡制的茶水时,无不赞扬。捡妹也常带穷困乡亲们去那山上采摘茶叶,并教乡亲们制作茶。

 

捡妹发现好茶的事,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被当地一个财主知道了。财主便带人来到捡妹家,要她指引茶山在何处,并“请”捡妹去他家专门为他制茶,捡妹不甘心好茶被财主霸占,断然不愿指引茶山位置,婉言拒绝给财主制茶。财主所以恼羞成怒,指派家丁打死了捡妹的老阿爹,然后蜂涌而上去抓捡妹,捡妹见状,手提茶壶便跑,财主和家丁随后就追,追到沅水河滩边,眼看就要追上了,捡妹将茶壶朝后掷去,只听“霹雷”一声巨响,茶壶变成了一座大山,将财主及其家丁压在山下。那山上忽的长满了茶树,茶树上并开着白色略带黄色的茶花。只见捡妹从茶花中隐隐而出,踩着祥云飘但是去,从此再也没有回来。但是,山上的茶树却越长越葱笼,北溶当地人也学会了制作茶叶,他们制作的茶叶也越来越香。为纪念捡妹制茶,北溶当地人便把那河滩叫“捡滩”,茶壶变成的山叫“捡滩山”。后来,因当地方言,将“捡滩”和“捡滩山”逐渐演化为“碣滩”和“碣滩山”。至今,那碣滩山南面的主峰仍叫银壶山。

 

又过了很多年,传说1300多年前的武后专权时,唐高宗的第八个儿子李旦被其母武后贬到辰州府沅陵县张家坪乡(今凉水井镇)胡家坪村,发配到当地的胡员外家为佣人。日久天长,李旦与胡员外那心地善良、美如天仙的女儿胡凤娇产生了爱情,二人相约不管日后发生什么事,都一生一世相爱。后来,武后退位,李旦回朝当了皇帝,称唐睿宗。这睿宗也是个痴情人主,不忘苦难爱情,便差人把胡凤娇接回京都,御赐为妃子。官府将娘娘胡凤娇用銮轿从胡家坪接至辰州府,再派官船由辰州府顺沅水东下送常德府去京城,官船行至北溶碣滩,忽然遇到劲风,为了避风停靠在碣滩。

 

官船停靠之际,凤娇娘娘忽闻到一阵清香,回眸但见这座被沅水环抱的小山,峰峦峻秀,茶园苍翠,山上有一座仙鹤亭,亭内凉风习习,正好停下来一歇。凤娇娘娘一行人登上碣滩山,品尝到村民敬献的碣滩茶。看那碣滩茶为绿茶,其形、色、香、味均很共同,外形条索紧细,挺秀显毫,色泽绿润,内质香高持久,有栗香气,滋味鲜醇甘爽,饮后回甘,冲泡后汤色黄绿清透,杯中茶叶时起时落如银鱼游翔。更风趣的是,近者因“醉”而不闻其香,远者因“渴”倒倍觉芳香,一人品茶满屋香气。凤娇娘娘觉得甜醇爽口,十分欣赏,拍案叫绝,便带回朝廷。唐睿宗也觉此茶不错,龙颜大悦,赐给文武百官品饮,我们都异口同声赞赏。清香爽口的碣滩茶从此被列为贡品,每年朝廷派人来监管督制茶叶,作为贡茶上贡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