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家乡路的变迁

家乡路的变迁

发布时间:2015-08-28 23:00:53阅读:

  我的家乡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我家门前有条路,它是我们村里的主干道。小时候我经常爬在窗台上看路上的“风景”。“雨天一身泥泞,晴天一身灰土” 这是那时人们步行出门的真实写照。如果下大雨,汽车轮胎打滑,得召集一帮村民前拉后推。晴天呢,汽车所到之处扬起股股尘埃,行人不得不暂且捏着鼻子避到路边田埂上。如果行驶在路上的拖拉机想躲避迎面开来的车,那自己就不得不暂且开进路边的草垛里了。那时闭塞的交通成了制约家乡致富奔小康的“瓶颈”。

  要想生存,要想脱贫致富,就得先把路修平。我最初认识的几个字差不多也就是屋外土墙上的“要想富,先修路”那六个红漆大字。90年代村里组织了几帮规模较大的修路队伍,利用农闲时间多次修整,路算是修得比以前平整了许多,村里的面貌也随之有所改善,路上开始出现运输瓜果蔬菜的小货车。但是98年的一场洪水又把路冲回了“原形”。 怎样才能修建一条宽整平坦的大路?怎样才能筹集到高额的筑路资金?乡亲们陷入了沉思中……

  2006年,“十一五”规划的春风吹向了大山脚下,吹开了乡亲们脸上朴实的笑容。上级政府决定划拨专项资金实施农村公路改造计划,准备修筑一条贯穿乡镇所有村庄的的水泥硬质公路。乡亲们得知这一消息后都高兴地乐开了花,村里老人们甚至把能在新修建的路上走几步当作毕生最后的追求。很快,由各村自发组织的筑路大军在筑路专家的指挥下浩浩荡荡地展开施工。机器轰鸣声,山石爆破声不分黑夜白昼地响着……

  经过乡亲们近一年的不懈努力,昔日坑洼不平的小路摇身变为八米宽的双行水泥路,乡镇也在全县率先达到了“村村通公路”的目标。转运石材的“斯太尔”开了进来,通向城里的汽车每天跑个不停,年轻的人们开始外出到城市里打工。路旁也竖起了一排排宽敞明亮的红砖瓦房。拄着拐杖的老人时不时地坐在路边休息一下,摸摸脚下的路面就像抚摸自己的孩子一样,享受着从未有过的畅快。

  水泥路修通了,更修通了家乡人民致富的心路。乡亲们都称赞说,这是政府为民办的民心工程,顺民意,得民心,是一条奔向小康的康庄大道。一条路见证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更见证了家乡人致富奔小康的历程。假期里,我又站在窗前看路上的风景,看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看路上人们忙碌的背影。

  路的变迁,见证着建国60年以来蒸蒸日上的生活。我坚信,这条路将会通向更加宽广的世界,通向更美好的明天。